王富仁(1941—2017),山东高唐县人,著名学者。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外文系、西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受聘为汕头大学终身教授。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闻一多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社会科学》杂志学术顾问等。
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老一辈革命活动家,著名哲学史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早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归国后应聘在北京大学任教。1925年以丁母忧返乡,曾任澄海中学、金山中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从事进步文化活动。1949年后,担任广东省文教厅厅长,华南师范学院院长,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隗芾(1938-2016),笔名顾乡,满族,辽宁新宾人。九三学社社员。汕头大学教授,潮汕文化知名学者。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随即进东北文史研究所深造。1966年初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秋调入汕头大学,历任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科研处副处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戏剧、地方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
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民间乐种的总称,包括潮州大锣鼓、庙堂音乐、潮州弦诗乐、笛套音乐、潮州细乐、外江音乐等。广泛流行于粤东、闽南、上海、港澳及东南亚等潮人聚居区。是广东省三大乐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兰若(1911-2015),别号爱绿草堂主,广东揭阳人。潮汕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长期在潮汕地区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0年后,曾于汕头、广州、北京、香港及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举办画展,出版个人作品集10余部。作品被故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汕头市博物馆等广为收藏。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汕头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汕头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汕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汕头地区工艺美术学校名誉校长等职。
潮汕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是绚丽多彩之潮汕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明清时期,潮汕绘画就出现了多次创作高潮,呈现繁荣的景象。上世纪二三十时代后,潮汕美术青年纷纷到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寻求深造,有的还赴日本、法国留学。毕业后,他们大多返汕执教,与民间画家结合,使潮汕画坛生机勃发。及至当代,潮汕绘画在与全国同步发展中,更形成流派纷呈、百花争艳的局面,创作了大量反映潮汕本土生活的作品,为弘扬潮汕文化作出了贡献,在广东乃至全国画坛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潮汕地灵人杰,物阜民丰。先辈在发展生产、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了淳美多姿的民俗。
潮汕既有下山虎、四点金等民俗建筑,又有水布、市篮等民俗用品;既有吃七样羹、食冬节丸等饮食习俗,也有做四句、食红桌、出花园等婚娶喜庆习俗;既有赛花灯、游标旗、“营老爷”等游艺民俗,也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仪;既有“三山国王”、“天后宫”等神文化,也有潮语歌谣、潮剧等民间曲艺;还有以“和、敬、精、乐”为核心的工夫茶道,等等。
在潮汕地区及海外潮人聚居地,遍布着独具特色且极有影响力的民间慈善机构——善堂。
潮汕善堂,起源于宋代高僧大峰祖师时期,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鼎盛期为清末民初。由于多种原因,曾一度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陆续恢复活动并得以迅速发展。善堂自近代以来,还伴随潮人向外开拓的步伐,传播至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