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15年的澄海中学,是粤东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鲜明人文办学特色的学校。一百年来,桃李广植,培育了大批英才,为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享誉省内外。
本书分“史纲”、“专题”、“人物”、“文献”四编,梳理了澄海中学百年的发展脉络,探求了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师生在体育、美术、科技教育、方言研究、文学诗词、慈善公益等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列举了历年来的杰出师生和校友,还展示了与这所岭东名校有关的碑刻、校刊、学生文存等史料。
在潮学研究领域,宋元时期的潮州广受学人关注,且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长期以来,却缺乏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断代史专著。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全书共六章,分别论述宋元时期潮州的历史起点、政事与军事,经济开发和交通建设、教育与学术、信仰和风俗、历史地位和影响等。作者在广泛搜集文献、仔细梳理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阐述。既纵深探究史事的来龙去脉,又横向兼顾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宋元时期潮州社会历史的全貌。书中含有精选的古迹、碑刻等图片20幅。书末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和相关论文目录,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本段历史提供了索引。
周礼平((1915-1945),广东澄海人。曾任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常委、敌后工作部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兼政委,是潮汕党组织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也是201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第一批300名抗日烈士之一。他以坚强的党性、革命的胆略和出色的领导艺术,带领潮澄饶汕党组织和敌后游击队顽强地坚持了六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斗争。
揭阳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俗,在潮汕具有代表性。
本书融合潮汕方言与揭阳民俗,采用方言词语加注国际音标并配以图片的方式,反映、保存了潮汕方言和揭阳传统的民风民俗,内容涵盖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饰穿戴、饮食起居、农工百艺、婚育丧葬、岁时节令、游戏娱乐、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作者展开实地调査,采集民俗图片,采访民俗生活,力求挖掘潮汕社会传统的生活场景,展现潮汕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内涵,体现其审美情趣。
本书共3册,约80万字,汇集了作者2001年以来已发表的文章近100篇,内容涵盖潮州旧志的整理、续志的编纂、地情的阐析。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独具一格,发展至今已成为南国瓷都一个新的陶艺门类和标志性象征。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代潮州的手拉壶制作,名家辈出,而吴瑞深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潮剧作为潮汕文化的主要代表,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南国奇葩”。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69年7月28日,汕头牛田洋军垦农场遭受罕见的强台风、大海潮的正面袭击。在抗击飓风中,470名驻守该生产基地的解放军官兵和83名大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后的今天,这场以众多鲜活的生命为代价的劫难已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为缅怀逝者、还原历史真实情景、告慰英烈、警示世人,作者以幸存者的亲历,讲述了在牛田洋锻炼及上堤抢险的惊心动魄全过程。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与中央苏区之间有一条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担负着党中央从上海到苏区的人员转移和中央苏区物资补给的任务。汕头秘密交通站作为这条红色交通线上重要的中转站,自1930年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包括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和陈云等263名中共党员由此进入中央苏区;此外,交通站还向中央苏区转递了大量重要情报、输送了大批军需物资,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2003年冬,一位在外求学的潮汕游子以“驿路风尘”网名发表了《潮汕的春天还会到来吗?》万言网文,曾在网络和汕头各界引起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十年过去,这位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家乡建设。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些年有关潮汕新时期发展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