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仁鬼· 香港客· 老实伯
上一篇推文,说了后缀“囝”,也带出了后缀“鬼”。这里就继续说说“鬼”等指人的后缀。
鬼,用作后缀,指某一类人,常带贬义。如:
咸涩鬼(吝啬鬼)
痴哥鬼(好色之徒)
无头鬼(吃饭狼吞虎咽者)
枵饿鬼(饥不择食者)
卵脬鬼(马屁精)
坟堆鬼(性格暴躁的人)
白仁鬼·香港客
用“鬼”作后缀普通话也有,但多做“鬼子”,如“日本鬼子”、“美国鬼子”等。
但潮汕话用“鬼”作后缀的这类名词如果是用于对小孩或熟人的善意讽刺或责怪的,则带有亲昵色彩。如:
孥囝鬼(小鬼头)
忄愚鬼 (蠢货,“忄愚”音ngan3)
老实鬼(老实巴交的人)
白仁鬼(傻蛋)
“鬼”的构词特点是前面的语素多数系形容词性的,这些语素加上“鬼”之后,便成为名词。所以,“鬼”是个具有构形功能的名词后缀。
用“鬼”来形容某类人而后虚化为后缀,缘于人民对鬼的丑恶形象之憎恶。而用于表示亲昵色彩,则是可能是因为中国人“骂是爱”的特殊的幽默感和修辞手法。小孩称为“鬼囝”很明显带有亲昵色彩,如说:“只个鬼囝过活头(这个孩子很机灵)。” 形容年轻人懂规矩、有礼貌为 “是人是鬼” “成人成鬼”(成,音zian5)。这个“鬼”好像也是被虚化了的、并不可怕的,其实是与“人”相配的衬词,是一种修辞方式而已,跟普通话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异曲同工。
对“鬼”的化恶为趣,粤语亦然。形容老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粤语云“老友鬼鬼”;而称外国人为“鬼佬”则是“番鬼佬”的省称,原来可能是个蔑称,但现在“鬼佬”们都把他当成昵称了,我曾经在街头上看到有外国游客颇为自豪地穿着印有“鬼佬”字样的T恤在大街上晃荡,都不当是贬义词了。《鬼佬》还成了电影名称,《我和五个英国小鬼佬》讲述的是作者(武力)在澳大利亚边学边打工的时候,在一个英国移民的家中做保姆时与5个英国小孩儿产生了深厚感情的故事。名称都这样了,一般的后缀的贬义色彩也就更加淡化而变成亲昵色彩了。
与“鬼”接近的一个指人的后缀是“客”,表示来自某地方的人,是“来客”一义的虚化。通常用在地名的后面。如:
香港客(指从香港回来的人,俗语有“香港客,无一千,有八百”,说的是以前从香港回乡的人都是有钱人)
番客(指从海外回来的华侨华人)
暹罗客(泰国番客)
老茶客(经常在一起喝茶的人,也称“茶脚”)
也有少数是特指某类人的,带有贬义色彩。如:
卵脬客(阿谀奉承的人)
zi1精客(会来事,主动献殷勤者)
“客”在潮汕话中多数是作为实词用的,经常使用的词义是“人客”(客人)。俗语“客来主唔顾,便是衰家厝”说的是客人来了不热情招待,不是好家风。“客情”指的是待客之道,“寒夜客来茶当酒”,客人来了,热情接待,叫“客情好”。“客鸟”,指的是喜鹊,“客”既是喜鹊叫声的像声,也含有喜鹊来、贵客到的意思。而“百货合百客,阿姆合阿伯”的“客”指的是顾客。
“客”的另一个常用义项指的是客家,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叫“客顶”,可能是客家地区位于潮汕地区北部山区的缘故。通常是北为顶(上),南为下。客家人也叫“客顶人”,很少叫“客人”的。客家话常常被省称为“客”,“会呾客”是指会说客家话;“半山客”指的是丰顺、大埔、揭西等潮、客混杂的双方言区的客家话。
还有一个词——水客,需要说说。水客,在粤东的侨乡,无论潮、客,都是指从事奔走于南洋、“唐山”之间,专门为华侨侨眷带钱、带信、带物,沟通海内外关系的特殊职业的人。但粤语里则是指经常在大陆、港澳之间来回的、并随身携带着产品、商品进出以两地价差牟利的人。直接的说就是“携带水货的人”。这是明显的贬义词了。
1951年梅县人民政府批准人员出国当水客的批文(资料来源:南方网《水客逸事》)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有很多带有“客”的名词,也是指某类人的,如“黑客”“骇客”“红客”“白客”“极客”“博客”“微客”等等,从构词上看很像潮汕话,但事实上不同,它们只是对英语(ker/cer/er)的翻译而已。
近似于“客”的后缀,还有一个“伯”,例如:
痴哥伯(色鬼)
zi1精伯(会来事,主动献殷勤者)
老实伯(老实巴交的人)
lo3大伯(傻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