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水行》看清代潮城的洪涝
中国各地称涝灾为“洪涝”,惟独潮州一地称之为“大水”。盖韩江自潮州城东从北向南直奔向汕头出海,潮城北门长堤之堵御,关乎古代海阳、潮阳、揭阳、普宁四县之城镇村野。一朝堤溃,危害极大,故民间百姓,直称水势浩大之洪水为“大水”。清代海阳人陈玉猷,于康熙廿年(1681举于乡,曾任肇庆教授,著有《蓬亭诗文集》。他曾写有《大水行》一诗,描写当年潮州 军民抗洪抢险斗争的情况,可当诗史读之。
大水行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自春徂夏霪雨。五月韩江水涌数十丈,郡内舟楫可能,女墙不没者数版耳。北堤就决,人心惶惶。百馀年公一再见。作 《大水行》。
百五十日天冥冥,
密云催雨西北行。
朱鳖出游黑蜧走,
黄靮青骢声砰訇。
一雨一水知几尺,
民间太息占庚晴。
南海翻潮忽倒浸,
洪涛滚滚争高城。
城中七门三门闭,
四门陆沉双桨撑。
街市游鳞趁汹涌,
屋下无地身拘伫。
老人攒眉惨颜色,
小儿拍手探笭箵。
食米如珠舌腭破,
烧薪似蜡脂膏凝。
更闻北堤岌就决,
西关妇子奔倒绷。
郡内大姓走楼上,
米盐薪水釜甑并。
小屋居人毁杗欂,
麻绳束缚纷飘萍。
大官憔悴小官苦,
囊塞石砌劳经营。
百姓他惶力不足,
役及太平无事兵。
观察总戎并徒步,
身当匏子非沽名。
我亦赤脚出东望 ,
水势乃与山椒平。
老树拔根没浩荡,
流尸覆草随鲵鲸。
桑梓东陲数十里,
塘防溃决山田崩。
麦化飞蛾粟化蛊,
青金食尽芽无萌。
海外楼船乘危入,
人命朝露心胆惊。
似隔蓬莱困一水,
音问断绝忧忡怦。
九州水府十八处,
韩江蕞尔下流倾。
去岁薄收忍穷饿,
菜色未痊灾叠经。
古者旱潦史必书,
阊阖寥邈浮云横。
安得芦灰止漭泣(氵养),
鞭策羲驭光晶荧。
这首七言歌行,写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潮州 郡城受大水转困,岌岌可铖的情状。据作者叔父陈珏事后写的《上当事堤书》云:“北门长堤骤裂数十丈。”“海阳所属堤崩数十处。”
这首诗,洋洋48句,一韵押到底。叙事铺陈,纵横捭阖。诗前小序简单地介绍了此次防洪形势之严峻为百年所罕见。诗可分为四段,开头8句为第一段,总大水之酿成。自“城中七门三门闭”至“麻绳束缚纷飘萍”共14句为第二段,写郡城困于大水的情况。自 “大官憔悴小官苦”至“身当匏子非沽名”共6句为第三段,写官府领导防洪抗灾。自“我亦赤脚出东望”到至篇末共20句为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对灾民的同情和消除灾情的愿望。
从“城中七门三门闭”这一句来看,这闭着的“三门”,按推测应该是东面城墙的广济门、上水门和下水门。此诗难得的是,行文极为生活化地方化。如“庚晴”,指三伏晴天,潮谚云:“久雨逢兼任晴,不晴隔一夜”。又如 “青金食尽芽无萌”,潮人读之相当亲切,“青金”为樟科木姜子属潺槁树,生于疏木林灌木丛中。荒年时,民间摘其叶,炒干至脆,碾碎过,成青色粉末,以开水冲之。搅拌成店糊状,蘸咸菜汁或盐水食之。此句为后面的一句 “菜色未痊灾叠经”作了形象的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军政官员在洪灾袭来时,奋力组织抗灾,其行状可圈可点。“观察总戎并徒步,身当匏子非沽名。”“匏子”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在汉语代曾是黄河决口),指决口。该句指官员是干 实事的,决不在决口除段沽名钓誉。观察是清代道员的俗称,总戎是主管军事的长官,指总兵。据林大川《韩江记》卷三《北堤决》注,观察为鲁谦庵,总戎为薛谦若。
此诗的叙写,可谓绘声绘色,场景活龙活现,犹如一部纪录片,有存史的价值。